打成这样确实没想到,不是多么高看这届中国男篮,而是本该有的优势没利用起来,锋线上那么大的身高优势,没看到在进攻端针对日本矮小的阵容做任何文章,难道,高大只利于篮板和护框?
更没想到,最后一防一攻,竟如此荒唐……防守回合,长时间不去犯规的一幕,好像又回到了杭州亚运会不堪回首的半决赛。
先说防守吧。
关岛让日本拿了77分,我们让日本拿了76分,可否说,亚预赛在面对日本的时候,各个位置上硬件尺寸一超多群的中国男篮,在防守上,只比世界排名第76位,亚洲第15位的关岛强了1分……
问题出在哪儿?
赵继伟、徐杰虽然身高矮了点,但面对日本的小后卫尺寸绰绰有余,胡明轩、程帅澎、朱俊龙、崔永熙、王睿泽、阿不都以及内线的杨瀚森和胡金秋都是国内各位置上非常出色的防守人,并不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或我们坐井观天,这些球员放在亚洲,单兵防守实力也是几乎顶尖的,至少,不比日本差。
这些球员如果打路人王,个个都是防守大闸,但三人篮球或五人篮球世界的真理是,一名球员由动静态天赋决定的单兵防守能力,并不能代表这名球员综合防守实力,一支球队的整体单防能力,自然也不能代表这支球队的综合防守实力。
对一个球员来说,综合防守实力除单兵防守之外,还包括了团队防守、意志品质和体能储备。
中国男篮缺少的是正是团队防守,即阅读进攻的能力和协防回位的意识,详细点描述就是:看懂对方的进攻意图和战术配合,不参与不必要的协防,参与必要的协防时也要脑后长眼,留一部分注意力放在自己盯防的球员身上,防止对手声东击西,假突真传,然后,随时撤出协防,回到自己的防守位,而不是稀里糊涂,一晃就飞、一点就起、一骗就上当。
这大概是中国男篮高大阵容尺寸的虚假繁荣下,鲜为人知的防守软肋。
这个问题其实一直存在,去年世界杯之前,我曾写了两篇文章,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两篇文章的标题分别是《中国男篮“单兵防守”并不差,但这是一个考验“脑子”的时代》和《对中国男篮最大的认识误区:身体对抗弱》。
这场比赛,日本的几个主力后卫打得不算好,河村勇辉11投4中,外线7中2,拿了12分;富坚勇树8中2,外线6中2,拿了8分;比江岛慎6中2,3分2中0,拿了6分;日本内线发挥也很一般,归化外援霍金森在世界杯上场均能砍21分,这场面对胡金秋和杨瀚森11中5,只拿了14分。
整体,日本两分球命中率仅39.3%,中国男篮是48.6%,油漆区得分,日本22分,中国男篮36分。
失败也不能全盘否定,数据统计跟实际比赛一致,中国男篮单防这几个核心比较成功,基本达到了预期。
但有两个人的得分在计划之外,一个是马场雄大,另一个是井上宗一郎。
井上宗一郎是日本的4号位,外线5中2,投中两记3分拿了6分,对于实力难分伯仲、分差接近的比赛,在主力被限制的情况下,角色球员如果能有这种发挥毫无疑问是宝贵的,试想,如果是王睿泽投中2记3分呢?
马场雄大是日本的主力没问题,但绝对没想到竟然一个人打穿了中国的防线,爆砍24分,全场10中6,外线6中4,罚球8中8,要数量有数量,要质量有质量。
重要的是,井上宗一郎和马场雄大是怎么得分的?
首节3分40,井上宗一郎与马场雄大挡拆后外弹,篮下有杨瀚森把守,上线胡明轩和杜润旺去夹击马场,结果马场果断传球,井上弧顶命中3分。对于14挡拆,夹击没必要发生,换防毫无疑问是最合适的选择。
首节3分09,富坚勇树与霍金森弧顶15挡拆,中国男篮夹击没问题,但日本进攻加码,霍金森接球后,底角17号须田侑太郎主动给井上宗一郎无球掩护,井上宗一郎接球并命中大空位3分。
王睿泽丢掉自己对位的后卫须田侑太郎,反而去补防霍金森,杨瀚森也没有立即回到篮下释放杜润旺,反而跟王睿泽一起去扑防霍金森,外线的霍金森有这么大的牵制力吗?结果杜润旺不得不守在篮下,而当井上宗一郎接球时,试图外扩的杜润旺又被须田侑太郎的无球掩护锁死。
马场雄大的8个罚球有一些水分,主场哨不可避免,但4粒3分和2次突破确实精彩。
首节9分23,日本的首粒进球就来自于马场雄大,比江岛慎借霍金森掩护攻框,胡金秋并未失位的情况下,朱俊龙收缩篮下,丢掉马场雄大,随后,马场雄大接球命中3分。
次节9分23,日本西班牙挡拆,马场雄大给霍金森中路无球掩护,崔永熙注意力全在球上,殊不知,在他被下顺的霍金森卡位的时候,马场雄大已经外弹并接球命中3分。
三节4分05,比江岛慎突破,在胡金秋把守篮下,并且赵继伟只丢了半个身位的情况下,崔永熙强侧过度协防,马场雄大趁机空切,并接球上篮打进。
三节3分27,河村勇辉突破,在胡金秋和阿不都已经收缩的情况下,崔永熙没有第一时间外扩,最终被空切篮下的须田侑太郎卡位,马场雄大接球命中3分。
所以,面对日本的这些团队进攻,四肢发达有用吗?并没有!
防守和进攻其实是一脉相承的,不知道怎么防守团队进攻,说明,进攻端根本就不知道怎么跑位才更高效。
对比日本更复杂多变的战术配合,中国男篮的团队进攻还处在萌芽阶段——绝大部分靠挡拆,并且挡拆后只有15号位之间的终结,没有任何延伸变化。
中国男篮后卫打挡拆,只有两种选择,要么自己终结,要么传给中锋,所以,在零星的成功之外,有很多的强投和强塞,这两场比赛,后卫在给中锋传球时都送出了不少失误,其他的,大多数时候,挡拆都不了了之,最终消耗了时间之后在三分线上做无效传球,进攻不得不重新发起。胡金秋这两场都能拿高分——一场19分,一场23分,不是跟后卫挡拆打得多好,而是胡金秋篮下的硬解能力强,前板抢的好。两场总共抢了13个,胡金秋的前板基本上都变成自己的二次进攻。
日本也打挡拆,但很明显的区别是,日本的后卫借挡拆之后攻框十分果决,无论是否有机会,必须攻框,不过,重要的是,攻框并不是唯一的目的,攻框只是个过程,因为攻框首先能牵制对方中锋,其次能最大程度压缩对方防线。
前者,可以给中锋下顺创造更好的空间,中锋下顺也不是目的,同样是过程,霍金森可以在下顺中主动给射手作无球掩护。后者则“给了”那些没经验的防守人一次又一次犯错的机会——参与不必要的收缩协防。
总结来说,在挡拆进攻时,中国男篮的问题是:
1.后卫突破不够勇敢的同时,没有意识到突破的真正意义;
2.弱侧几乎没有无球掩护(全场几乎只看到阿不都做了一次无球掩护,但明天不是球队计划之内)。
所以,这两个问题的影响是:
1.无法像日本那样通过突破压缩防线,进而给外线创造空位机会。
2.侧翼没有处理球的机会,(后卫不传或侧翼没空位),无法连续突分。
中国男篮123号位无论首发替补,其实都具备持球能力,阿不都打4的时候,4号位也可以,如此多的持球手,打起突分来其实游刃有余,但前提是,需要控卫创造出第一小空位,接着,侧翼再利用这些小空位继续突分、扩大战果,把小空位变成大空位。
但实际上,侧翼没有这些处理球的机会。
3.射手缺少机会,持球手被迫更多的硬解。
杜润旺在外线的机会都不太好,王睿泽更是没有机会出手,不太准的胡明轩(7中1)、赵继伟(4中0)、程帅澎(6中2)在外线出手的次数较多,这是战术配合不够成功的又一铁证。
另外,在进攻端,中国男篮最大的败笔是,没有利用好自己的高度优势,胡金秋、杨瀚森、阿不都、崔永熙、朱俊龙这些球员在各自位置上都具备身高优势,直接在内线要球就完了,不,不是我们所看到的在端线附近,低中锋位要球,然后硬凿、背打,而是通过Flex在篮下交叉掩护,形成错位,然后开后门或者背打,Flex几乎是无球端篮下制造错位的标配,也是大个子欺负小个子的标配。在CBA很多支球队,其实都看到过利用Flex制造篮下错位,帮助大个子在更靠近篮筐的位置接球的战术(辽篮、新疆、广州等等),效果非常不错,成功率很高,不清楚为什么中国男篮从来没有。
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对于亚预赛输给日本,以及对于过去的世界杯和亚运会的失利,有球员自身的原因,有CBA联赛低质的原因,但,很难说跟主教练乔尔杰维奇没关系了,所以,篮协还会等到8月份再换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