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家更信赖上海书展,愿意来这里交流。”
“上海书展,七天门票已到。”7月23日,2024上海书展开票首日,刘喆就在自己的小红书账号发出这条笔记,两张截图是齐刷刷的7天门票。
刘喆已经买好7天书展门票。
“争取在全国各地买书,喜欢那些买书的故事。”这是刘喆的账号介绍。这个以“买书看书”为名的账号经常更新与书、图书馆、书店有关的日常。记者联系到他,才知道原来账号主人是一名职业足球教练。
“队员们让我开账号,他们年轻,更熟悉各个社交平台。”刘喆笑道。
1990年出生的刘喆是东北人,2014年来到上海的足球俱乐部工作,隔年开始就是上海书展常客。“球队工作比较不稳定,有时带队在外,看到书展消息就心痒痒。如果恰好这段时间在上海,就争取尽可能提高出勤率,享受更多书展的内容和体验。”这是刘喆一口气先预约下7天门票的理由。
仔细翻看刘喆的笔记,会发现,去年上海书展,他就是“全勤”读者,每天通过自己的视角记录着书展现场的人流和新鲜事。他的笔记也由此成为更多网友提前领略书展现场,决定入场时间的参考。
“天天到书展,期待什么?”对记者的问题,刘喆回答,平时,他爱淘旧书,买新书则是看书讯,感兴趣就第一时间下手,“到书展就是为了探索‘未知’,不知道会遇到什么、发生什么,期盼更多惊喜。”
第一年参加上海书展,刘喆买的书大多与上海城市生活有关,这个习惯一直保持下来。“在这座城市生活,希望尽量享受它、感受它、理解它,书是一个很好的入口。希望拿着书去探索城市的更多角落,哪怕是去菜市场。”
第一年参加上海书展时,刘喆买的书大多与上海有关。
刘喆的母亲是语文老师,他从小喜欢阅读,也喜欢体育。本科学的是石油工程,用他的话来说,相对现在从事的职业,完全是“外行”。一个偶然的机遇,让他在读大学时就踏入了足球圈,经历过领队、技术分析、翻译、教练等多个岗位。“职业体育竞争很强,停止学习就可能被行业淘汰。从这个角度来说,书又是一个便捷的学习入口。”闲暇时间,刘喆喜欢琢磨近当代的上海足球史,这是他的一个小课题,“更广义的‘上海学’都感兴趣。从阅读中可以对照、发现,这座城市的变化是多么大。”
刘喆拍下的2017年上海书展排队人潮
刘喆(前)参加学术会议
只要在上海,刘喆定期会去豫园福佑商厦和新藏宝楼的旧书市场转转,“喜欢和旧书老板交流,聊聊书,也聊聊生意经。”在他眼里,旧书市场是一座城市文化底蕴的折射,“文化好,高等院校多,购书、藏书的人多,才会有旧书的频繁流通。这样的循环系统,就是城市的文化氛围。”
去年,苏州河畔开出淘书乐·旧书市集,刘喆第一时间去“鉴宝”,不过,更多时候,他坚持去旧书市场做“早起的鸟儿”。“淘旧书有‘行规’,只要有人把书拿起来,就占了先机。有一回,我看到老板拿出一箱旧书,看封面就知道是好书,但来得更早的人已经拿了起来,只能遗憾痛失先机。”
平日里,刘喆喜欢淘旧书。
平日里,刘喆喜欢淘旧书。
在刘喆眼中,上海书展“规模大、活动多”,覆盖到各个年龄段的读者,“力度非常惊人”。“这背后能看出很强的协调能力,大家更信赖上海书展,愿意来这里做宣传、交流。”与此同时,上海书展“非常便民”,“与其他很多大型活动不同,书展是在城市最中心的场馆举办,无论交通、餐饮,对普通市民来说非常便利。”
在书展现场,刘喆偶遇过多年未见的朋友,“中午约着在铜仁路吃个饭,下午回展览中心继续逛。”没有轰轰烈烈的大事,就是无数个小故事构成了书展回忆,“既是看书,也是看人,期待遇到更多故事,不是游离在外,而是更深切地投入。”
去年上海书展首日,刘喆发笔记“冲进上海书展!”
这也是刘喆对投入城市文化生活的态度,“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上海的文化生活都在全国走在前列。刚来上海时,第一次在上海音乐厅听音乐会,看到前排七八岁的小听众,我忍不住想,如果我也在这样的年纪就开始听音乐会,会不会有一个不一样的自己呢?”
音乐会、演唱会、话剧、舞剧、相声、评弹、京剧、越剧、淮剧、沪剧……刘喆报出一长串在上海看过的剧目,“我还在市民艺术夜校报名了非遗皮影课。上海的街道图书馆都做得很好,无论是环境还是书的分类,服务也很好。”
在地铁阅读——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
“能够探索更多未知的可能性。”这是刘喆眼中的上海书展,也是他所理解的“上海”。